臺灣地區經人工協助生殖產下單胞胎新生兒健康結果的分析

林 合晴, 湯澡薰

研究成果: 报告类型委託報告

摘要

本研究資料取自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998年至2005年人工協助生殖技術資料庫。研究目的為不孕症病人經過人工協助生殖對懷孕及單胞胎新生兒健康結果之影響。 本研究將夫妻的年齡、不孕期間、不孕原因、曾經施行人工生殖的次數、使用卵巢刺激藥物、使用精、卵來源、殖入冷凍胚胎卵、殖入胚胎受精卵數、使用顯微操作、人工協助生殖方法後懷孕所生出的單胞胎新生兒其健康狀況等作為本研究之重點。 本研究採用SPSS for window 10.0版電腦軟體進行資料分析,資料統計採描述性統計、單變項及雙變項進行分析。本研究之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為重覆測量的資料庫,共有43137治療週期個案,其中夫妻施行人工生殖技術IVF-ET有效資料有33554治療週期個案,有懷孕者的治療週期個案數為12683(37.8%),產下單胞胎新生兒有5119(40.36%)治療週期個案數,其中正常有4948(96.70%)個案數,異常有171(3.3%)個案數。 本研究施行人工生殖技術IVF-ET治療夫的平均年齡為36.05歲,妻的平均年齡為32.68歲,單胞胎新生兒的性別方面男嬰佔53.90%,女嬰佔46.10%,平均妊娠週數為37.90週、平均體重為3033.48gm,身體異常為3.3%。 本研究發現,施行人工協助生殖夫的年齡?40歲可能降低懷孕率,妻的年齡?35歲可能降低懷孕率及可能生出低體重新生兒,不孕期間?7年較不易懷孕及會生出低體重新生兒,多種原因引起的不孕問題較不易懷孕及會生出低體重、低週數的新生兒,不明原因引起的不孕症較容易引起新生兒身體其他方面的異常,曾經治療?3次以上的不孕症較不易懷孕,有中度或重度的卵巢藥物刺激反應可能影響新生兒外觀明顯先天缺陷,使用顯微操作技術中的協助孵化或顯微精蟲注射與協助孵化合併使用時可能增加新生兒身體其他方面的異常等,以上的結果在迴歸分析均達顯著。 針對上述結果對衛生主管機關、醫療人員及對不孕症夫妻者的提出建議:(一)將施行人工協助生殖醫療費用納入健保給付及制定醫療品質標準,使全體國民享有公平的醫療服務及讓不孕夫妻在無經濟負擔下儘早治療,以於適當生育年齡生產,以提高懷孕率、降低生出低體重新生兒,進而減少住新生兒加護病房,降低新生兒健保費用,達到全體國民與健保機構雙贏局面。(二)把握適當生育年齡及有不孕原因的危險因子存在時,宜儘早治療以提高懷孕率、降低生出低體重新生兒、降低新生兒健保費用。
貢獻的翻譯標題Analysis on Health Outcome of the Singleton Newborn Conceived by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in Taiwan
原文中文
發行者臺北醫學大學
頁數77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05

Keywords

  • 人工生殖
  • 不孕症
  • 卵巢藥物刺激
  • 顯微操作
  • 低體重

指紋

深入研究「臺灣地區經人工協助生殖產下單胞胎新生兒健康結果的分析」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