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口老化和醫學的進步,使心臟衰竭病人增加。近年來內科療法對心臟衰竭有許多進展,但是有其極限。心臟移植或左心室輔助器是目前最佳的心臟衰竭外科療法。但是心臟捐贈來源有限或費用巨大,適應症限制亦多。心臟衰竭非心臟移植之外科療法或保留心臟的心臟衰竭外科療法,漸漸形成新的重要治療方法。 心臟外科治療心臟衰竭起始於1958年Cooley左心室瘤切除手術和其改良。1985年巴西Jatene發現切除心室瘤維持心臟手術橢圓形狀重要性。1989年Dor Operation就是其衍生。1987年White研究左心室收縮期之容積比ejection fraction(EF)更與病人存活有關,心臟衰竭預後與心臟尺寸密切相關。1995年巴西Batista 開創了所謂左心室部分切除手術,把這種概念應用在治療心臟衰竭,這種手術的研究重新引起心臟外科醫師對左心室結構,心室尺寸形狀和心尖位置的移動、心肌螺旋型維持的研究,於是後來導引出Bolling的二尖瓣環縮小成形術、Acorn Jacket(心肌夾克)或myosplint(心肌支架夾)手術和septal anterior ventricular exclusion(SAVE)手術。 由於ACEI、ARB、乙型阻斷劑的進步,手術後應用已被接受,可以延展手術的效果。再生醫學如骨髓幹細胞的心肌和冠動脈內注射,則提供新的方向。
原文 | 中文 |
---|---|
頁(從 - 到) | 445-456 |
頁數 | 12 |
期刊 | 臨床醫學 |
卷 | 52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2003 |
對外發佈 | 是 |
Keywords
- 心臟衰竭
- 左心室收縮末期心容積
- 心臟保留心臟衰竭手術
- 左心室容積縮減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