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在研究人員過去科技部計畫的長期訪談調查中發現,有部分受訪學生在實習階段萌生不如歸去的念頭,由於在實習醫師階段他們經歷過的事件,對於醫師角色的未來與形塑有很多疑惑,以致於對於醫師這個角色不能產生認同,而選擇暫時或永久離開這個職業。因此研究人員對另外一群離開專科醫師訓練的年輕醫師進行訪談研究,發現這個問題很多是來自於訓練過程的問題,例如工作時數;也有受訪者表示無法承擔這個職業所帶來的責任。所以年輕醫師的認同歷程是什麼?我們醫學教育人員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法協助他們?是否從工作時數開始,再跟他們的自我認同發展歷程連結,藉以改善過去研究所採用retrospective study方式可能產生的回憶偏差(recall bias),透過這個研究希望能夠比較詳實的記錄實習醫師、PGY、以及住院醫師的工作時數,搭配問卷以及訪談,以回答我們的研究問題。本研究擬以新世代的年輕醫師為對象,探討這些年輕醫師的認同與認同危機。世代的差異顯示出過去世代的醫師與新世代的醫師的社會化歷程非常不同,若使用「被期待的角色」來規範年輕醫師,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這個主題非常值得更進一步探索,以順利協助年輕醫師的社會化歷程。由於造成認同危機的因子,包括工時、工作內容、醫病關係等對自我認同歷程有重大影響,因此本研究擬從客觀的工時評量問卷,以及主觀的自我認同內涵與歷程,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以進一步協助年輕醫師的社會化歷程。故本研究目的為:1. 發展年輕醫師工時之評估問卷。2. 探討年輕醫師工時與自我認同間的關係。3. 進行縱貫年輕醫師自我認同的質性研究資料收集 第一年研究分兩部分進行,第一先以文獻與訪談方式定義年輕醫師的工作時間定義與範疇,設計問卷,並考量問卷收集方式,包括紙本、網路或是app來收集工時資訊,問卷設計完成後進行專家效度檢測,並進行pilot test。同時持續進行研究人員先前在科技部計劃(2013年開始)持續追蹤的醫學生縱貫性研究。第二年與第三年根據第一年的結果進行資料收集,研究樣本為年輕醫師,包括實習醫師、PGY、以及住院醫師,除了進行問卷施測之外,也在收集工時資料當月進行個別訪談,以確認在工時狀況下的自我認同建立與可能危機,並持續進行原本醫學生自我認同的縱貫性訪談研究。並在第三年建立年輕醫師的協助網絡,以幫助年輕醫師發生認同危機時的可尋求資源。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8 → 7/1/19 |
Keywords
- 年輕醫師
- 自我認同
- 認同危機
- 工作時數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