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單次或重複性輕度腦損傷-腦震盪,有一定的比例會導致急性期、甚至是維持數個月以上的慢 性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包含:頭痛、睡眠障礙、焦慮、平衡問題與記憶力受損等。目前認為輕度腦 損傷後的症狀,可能為撞擊過程中瞬間加速與減速所產生的剪力與拉扯,導致白質神經連結損傷所 致。然而,即便腦震盪的病患出現持續性的臨床症狀,臨床第一線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的常規檢查, 都無法有效偵測腦部變異。因此截至目前為止,臨床上都未能有客觀的工具來說明輕度腦損傷後症 狀的產生機轉與預後。本計畫提出丘腦皮質連結損傷的致病模型,並將以高階磁振影像技術觀察其 變異,進而從中提取出可靠的神經影像指標,來說明症狀產生的原因以及進行病患預後預測。此研 究成果將能協助臨床突破該病症診療方法於現階段之困境。 我們假設,輕度腦損傷會造成丘腦皮質特定連結的傷害。而依據受損路徑的差異會造成不同症 狀的產生。我們也進一步假設在急性期所觀測到的丘腦皮質連結變異,其變化程度與涉及範圍將能 做為預後的預測指標。搭配磁振結構性與功能性神經連結造影技術,本計畫也將開發新的分析方法 -多層次網路分析,將能完整解析受傷後的大腦網路重塑與評估神經可塑性。我們將進行轉譯磁振 研究,從小動物輕度腦損傷模式到臨床病患研究,以完整面向來驗證我們的假說。 在第一年的小動物研究中,我們將找出急性期丘腦皮質連結變異與最終結構性與功能性預後的關聯 性。兩種不同的輕度腦損傷模式將被使用,包含:單次撞擊與重複撞擊。單次撞擊的輕度腦損傷模 式是用於模擬臨床上多為單次撞傷的車禍病患;重複撞擊則是用於探討連續傷害的累積效應,可用 於觀察在接觸型運動員(橄欖球、拳擊手)中常見的腦傷。 在第二年的臨床病患研究中,我們將從臨床病患的變異性來觀察,特定丘腦皮質連結的傷害是否能 對應到不同的臨床症狀表徵。透過所開發的多層次網路分析,與前一年的動物實驗結果,我們將提 取出能用於預測病患一年後預後的腦網路神經影像指標。最終將以臨床病患之預後表現來做驗證與 修改所提出之神經影像指標預測模型,。 如能確立本計畫所提出之神經疾病模型以及預後預測模型,將能對此病症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並可 用於臨床上輕度腦損傷病患的診斷與篩選。早期辨識出需要持續監測與積極治療的病患,來改善病 患照護與預後,以有效利用醫藥資源。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7 → 7/31/18 |
Keywords
- 輕度腦損傷
- 腦震盪
- 丘腦皮質連結
- 磁振影像
- 網路分析
- 預後預測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