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民以食為天,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共識,因此食品安全對社會與大眾的影響是既廣且深的。過去的人類對於食物要求簡單, 僅求溫飽。但隨現代食品科技的突飛猛進到人們的經濟條件不斷提升。食物除了提供溫飽之外還賦予了”美味”與”保健”等期待。 世界各國市場中所謂的健康食品、功能食品、機能食品等,有如雨後春筍般的被開發,這些產品可能是利用新的食材、新的栽植方法或者新的加工處理方法,來改變或促進其有效成份的吸收。雖然可同時兼具食材與保健功效,但這些產品有別於過往一般大眾的攝食方式,是否產生新的風險目前仍未有定論,特別是各種新興食材與加工方法所製造出之基因改良食品、奈米食品等,不論過去或現在對食品安全造成衝擊從未停止,也持續引發各界質疑與關注。 這樣藉由食品科技衍生出的產物有部分已超越原料食物的本質。延用過去對食品無限制攝食之概念已無法保障此類產品之安全性,因此某些無法取得人類食用歷史之非傳統食品必須訂定”建議攝取劑量”或重新評估其食用安全。 基於以上之緣由,衍生了本計劃的幾項執行重點。 本計畫之執行要點如下: 1.針對貴署受理業者申請之非傳統性食品原料項目,及貴署指定之原料蒐集安全性資料,執行安全性評估共計30項,並就評估品項收集安全性資料及撰寫安全性評估報告探討其是否可供食用。安全性評估報告內容應包括各項審查資料之摘要、審查結果、評估後如有攝食限制,建議攝食限量數值及理由說明,或其相關警語,如有其他相關助益之參考文獻及其他國家評估資料,亦應一併摘要列入報告。 2.針對毒理資料不足者進行基因毒性試驗(包括微生物基因突變分析及體外哺乳類細胞遺傳毒性分析)補強毒理資料,做成安全評估,俾供貴署據以擬定相關管理措施。 3.調查市售膠囊錠狀食品使用原料品項之概況,並提出建議清單名錄,俾供貴署評估「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以下簡稱一覽表)載列項目之合理性,調查評估之範圍及內容應包含: (1)一覽表品項中業者不常使用之原料,且食用安全性資料不足,據以提出建議刪除清單; (2)一覽表品項中業者使用頻率高之原料,但該等原料之食用安全性資料不足,提出補充安全性資料或其他相關建議; (3)未載列於一覽表,但業者使用頻率高之原料,對該等品項是否增列於一覽表,提出相關建議。 4.針對現行「非傳統性食品原料之申請作業指引」之評估流程、審查方式及原料有安全性疑慮時,如何加強評估等面向,提出建議,俾供食藥署執行風險評估之參考。 5.針對微生物及其來源製取之食品原料,建立一風險評估機制,包括菌種鑑定(種類及分型)、菌種來源(分離方法、是否轉殖)、是否具有致病力及產生毒素、菌種與其他同品系(strain)的菌種間之差異,及世界各國使用及管理情形,以供執行該類原料風險評估之參考。 6.召開工作執行討論會議一次,針對計畫內容提出建議及檢討執行方式,透過各領域專家學者集思廣益,針對非傳統食品原料之審查與管理提出適切之建議,提供政府機關參考或作為未來管理方案草擬或交流之依據。 7.其他經貴署要求之配合事項。 本計畫之執行除了可協助衛福部建立主動進行食品安全性評估制度外,本計畫之結果亦可協助政府作政策制定之評估,廠商研發新興產品之依據,更對於民眾對食品安全之了解有所助益。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1/1512/31/15

Keywords

  • 食品原料
  • 毒性測試
  • 安全性評估
  • 非傳統食品原料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